【直击课程】又爱又恨的认知行为治疗,很难,但很有用

2019-10-10 21:22:17677

本文作者:佳楠,1879六期班学员。

01 认知行为治疗,好难学

结束了几天的“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技术”课程,一时缓不过劲儿来。

上课前偶遇一位1879四期班的师姐,问师姐上什么课,师姐说:“焦点。”师姐问我上什么课,我说:“认知行为。”师姐开心大笑。问为什么笑,师姐一副过来人的样子,说:“我学认知行为的时候觉得好难啊。”

几天下来,我也感觉认知行为治疗挺难的,大概因为内容太丰满了吧。此课程疗法多、名词多、流程多、步骤多、句式多、表格多……课后要写作业,上课做演练,最后一天还有个案讨论……脑瓜真的不太够用。

大概梳理一下这几天的些许收获,及时回顾,也不枉这几天的辛苦。

02 学习课程的心得体会

很多老师都在讲认知行为课程,但一人一风格,内容上各有侧重。很佩服廖凤池老师设计的认知行为课程,应该是我所见内容最全面的认知行为课程了,两大本教材加一本讲义——幸好硬逼着自己在上课前看完了教材,否则更得云里雾里。

一本教材是Judith S.Beak所著的《认知行为治疗基础与进阶》,另一本教材是廖凤池教授所著的《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技术》——廖老师的硕士论文,当年被评获优秀论文奖。另有带有若干授课内容、练习表格的讲义一本。

课程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起源说起。

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:“人们并非被外界的事件所困扰,而是他们对事件所采取的观点困扰他们。”

廖老师举例说:人们通常认为结婚是好事,离婚是不好的事。但这是真的吗?人往往因不了解而结合,因了解而分手。痛苦的婚姻解散了,离婚也会是喜事。

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:当一个人无法运用“常识”来改正他们的“私人观念”时,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。

讲到这里,廖老师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辨证的分析:在尊重人权的现代社会,私人观点不一定不对,有时候反而需要主流社会去理解和尊重私人的观点。比如LGBT群体的需求,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。

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理论,对引起情绪的认知各自做了不同的命名,相同的是,不良认知与情绪、行为的困扰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。

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法有:(1)行为治疗法;(2)Ellis的理情治疗;(2)Beak的认知治疗;(3)Meichenbaum的自我教导训练和压力免疫训练;(4)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。在1879所上的这门课程,不是仅限于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,而是综合了所有这些内容。

其中Ellis的理情疗法倾向于驳斥人的非理性信念,重建理性信念。虽然立即效果比较明显,但长期效果不明显(我想大概因为核心信念异常强大,改变得了一时,难以改变一世)。

Beak的认知行为治疗侧重于对推理的逻辑进行辩论,常用苏格拉底式对话,对有偏差的核心信念进行修正。

Meichenbaum的自我教导训练和压力免疫训练,主要运用内在语言,尤其是用正向内言对负向内言的改写,来改变人的负向认知。

当得知对不同的认知疗法进行比对,曾被列为台湾地区博士班资格考、毕业考的题目,顿时心里就平衡了——我一时没太懂也是有道理的,毕竟那么难。

内容请读者从图片自取:

廖老师还补充讲解了“深度认知行为疗法”,此疗法整合了叙事治疗和意义治疗。这是廖老师是阅读外文文献时,偶然阅读到的,他觉得十分有价值,所以无私地将该内容纳入了1879的课程当中。有一种廖老师给我们开小灶的幸福感。

深度认知行为治疗,需要整理来访者童年期、儿童青少年期、成年期的重大事件,以此推导出当事人对自己、对世界、对未来的认知三角,并综合了解认知三角的发展历程,并深度地做出修正,是一种非常深刻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。

什么叫认知三角?举例来说——

抑郁症患者的认知三角通常是:我是不好的,世界对我不好,未来是没有希望的。

焦虑恐惧症患者的认知三角往往是:我是脆弱的,世界是危险的,未来是不可预测的。

真是幸运,因为老师广博的智慧,我们也得以增长知识。

从技术上看,Beak主要的认知行为技术,着重于探求从表面的现象到内在的信念,分别有:(1)情绪、事件、行为的观察;(2)自动化思考的探究与回应;(3)向下挖掘技术;(4)苏格拉底式对话。

其他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有:(1)理性情绪自我分析(Ellis);(2)内在语言的运用(Meichenbaum);(3)自我教导训练(Meichenbaum);(4)压力免疫训练(Meichenbaum);(5)重整生命基调(深度认知行为治疗)。

在认知行为技术上,我想多说一说关于苏格拉底式对话这种思想界的产婆术。像产婆帮助产妇接生一样,咨询师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,帮助来访者澄清、确认自己的观点。需要注意的是,产婆只负责接生,而不是将自己的孩子塞给产妇再让产妇生下来。这其间的操作是微妙而严谨的。

尝试着做简单的归纳——

一个愤愤不平的来访者,通常会描述一个情绪事件,会用到一些描述情绪的词语,诸如:生气、郁闷、压抑、反感、恐惧、伤心……咨询师以情绪反应的技术将谈话的焦点锁定在来访者的情绪感受上,然后以“为什么”的问句探求情绪的由来。来访者的注意力由情绪转为观念,出现推论过程。咨询师根据来访者推论中的关键词、具体的推论过程、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和反面证据,引导来访者不断地辨别观念、澄清观念,找出矛盾的地方进行调整,以达到修正观念、平复情绪、调整行为的咨询效果。

讲义上的例子中,咨询师的问句,随着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展开,层层递进——

“听起来你似乎很气愤,能不能请你谈谈这件事为何令你感到如此气愤?”

“你的意思是说事前他没有问你的意见就代你登记,使你觉得很不受尊重,他一再不尊重你,让你很想把他大骂一顿。”

“你说不尊重人的人就不值得他人尊重,能不能请你说明一下,你所谓的尊重是什么意思?什么样的人是你认为不值得尊重的人?”

“能否请你谈谈为什么你会认为不尊重人的人就不值得他人尊重?又为什么不值得尊重的人就应该受到羞辱?”

“这个世界上不尊重人的人很多,你能不能证明所有曾经不尊重人的人都不值得尊重?请你举例说明所有你不愿尊重的人应该受到什么样子的羞辱?”

……

从对话看,认知行为治疗的逻辑严密,可见一斑。

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念头,这些念头跟童年经验有关,我们的社会、文化、家庭、重要他人,无一不在塑造着我们的观点,而这些观点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。

如果我们保持觉察,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,每一个事情发生时(情境),情绪浮现,立刻去捕捉到,并去思考为什么(自动化思考),对相似的想法做归纳(中间信念),并探求是什么样的早期经验形成了这样的观点(核心信念)。

经过这样的梳理,人可以充分了解自己,咨询师可以充分了解来访者。

核心信念好比事先设定好的电脑程序,如果有bug,就容易运行出错,找出bug,改写程序,关机重启,新的、更加适应的程序就可以正常运作起来了。

核心信念是如何形成的?

廖老师以自己举例:监考时,其他同学都交卷了,就剩一个女生还在写,女生长得很漂亮。廖老师心想,长得漂亮的女生都不爱学习,是不是在作弊?好奇她在写什么,于是绕到女生背后想去看看,结果看到女生穿的衣服比较暴露,廖老师心里一惊:长得很漂亮,穿得很暴露,不交考卷还在写,大概人品不好,孤男寡女共处一室,不要闹出什么误会。于是赶紧走到门边,打开门。

等到考试结束,女生交卷后,发现答得很好。廖老师事后反思:我是怎么了?于是想起妈妈幼年时的教导:长得漂亮的女人品德不好(核心信念)。

于是推导出长得漂亮的女生品德不好,不爱学习(中间信念)。

在遇到监考中女生不交卷时,觉得女生是不是在作弊(自动化思考)……

事后,廖老师觉察到自己的核心信念,修正了信念,不再给漂亮女性贴上“品德不好、不爱学习”的标签,就客观公正多了。

很有意思,很难,也很有用。

凡是人意识里的内容,都涉及到认知。这几天的学习,犹如大海捞针,现在只是捞到了几颗针,更多的收获,还需要自己努力。立志要学好认知行为技术。

03 额外收获

这些额外的收获,来自老师的教诲和跟同学的互动。

(1)关于读书的时间,廖老师建议:每天都要规划出至少1-2小时的时间读书,周末至少要规划出半天或者一天的读书时间。心理咨询是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,有很多教材、参考书需要阅读,需要花时间沉心静气去消化吸收。

(2)罗杰斯说过,培训咨询师,不比培训飞行员容易。好比医生开刀之前,要做各种检验,要事先对病灶做详细的了解。在真正开始实习前,咨询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规范,每一个动作都要谨慎。同样是做共情同理,同样一句话,咨询师的声量、语速、语气不同,说的时机不同,效果都不一样。咨询师练好基本功很重要。

(3)要善于提问,积极讨论。苏格拉底对话中,老师通过对话,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。学生所提的问题,犹如撞钟的木头,“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”,问题好,老师回答起来就旁征博引,条分缕析。所谓良师益友,重点不是老师讲,而是要讨论,讨论观点,讨论感受,讨论的过程很重要,廖老师鼓励大家一定要先阅读教材,课后要讨论,专家在线答疑时积极提问,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寡闻”。

04 小结

课程结束后,想到要学好认知行为,想学的太多了,而时间很紧,精力有限,想到生活工作缠身,学不好怎么办?觉得自己能力有限,要不然为什么这几天的学习中,老觉得很难,注意力不集中,积极性也不高,感觉自己无力、无用……

刚想到此,我立刻觉察到,这就是认知行为治疗里的负向内言,是一个一闪念中出现的、自我否定的、引导自我走向不自信的想法,于是,默默用正向内言进行反驳,给自己做心理建设——

认知行为真的很难,那些大神级的学霸也反馈说好难,大家都在努力消化,连课堂气氛都不那么活跃了,我无非跟大家感觉一样。加上连续几天高强度的学习后,身体和大脑都很疲劳,这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念头。立刻打住!停下脑中的念头,停下手头的活儿,放松休息后,状态会好起来的。

活学活用,将一个技术及时用在自己身上,效果不错。

虽然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困难、挫败,但客观地说,跟学习之前(可以从阅读认知教材算起)相比,确实是懂得了很多之前不懂的内容,也澄清了一些之前觉得似是而非的概念。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,让我看到了浩瀚的大海。

这几天的学习只是捞到了几颗针,真正的宝藏,还隐藏在深处,等待去发现和发掘

文|泉铭

编|如意